???
???
???? 1月7日,法國《沙爾利周刊》的巴黎辦公室發(fā)生血腥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震驚全世界。
人們在關(guān)注這一新聞事件的同時,也會注意到:新華社和《參考消息》在報道這一事件時,將雜志名譯為《沙爾利周刊》,而其他一些媒體則譯為《查理周刊》。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遭到襲擊的這家法國周刊社的法文名為Charlie Hebdo,是法國的一家諷刺漫畫雜志。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譯音,應(yīng)譯為“沙爾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經(jīng)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審定,法國這家周刊準確的譯法是:《沙爾利周刊》。至于其他一些媒體翻譯成《查理周刊》,則是把法文的Charlie當成了英文的Charlie來譯名。根據(jù)英文和法文不同的發(fā)音規(guī)則,英文里的Charlie譯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讀音就應(yīng)譯為“沙爾利”。因此,法國周刊Charlie Hebdo應(yīng)譯為《沙爾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是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guān)懷下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官方新聞譯名審定機構(gòu)。
(來源:參考消息,編輯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