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舉辦的"制博會"上,記者發現這樣的現象: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沈陽機床、大連機床、沈陽鼓風機,都在自己的展臺上亮出了代表我國裝備業發展水平和實力的高檔數控機床、離心壓縮機等產品。但這屈指可數的幾塊名牌,與國外前來參展的眾多名牌相比,無疑要遜色得多。這一現象引起了許多與會專家的憂慮。
中國制造:產品多、品牌少
打著"MADE IN CHINA"標志的商品如潮水一般涌出國門,一度曾經讓國人自豪不已。但究竟有什么名牌呢?外國人說不上,自己恐怕也想不出來。這種情況在裝備制造業上,暴露地更為明顯。
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已占據世界的第四位,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紡織、家電、電子等十幾個行業的百余種產品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但與以上數據極不相稱的是,世界100個著名品牌中,美國、日本、德國占了三分之二,而叫得響的中國知名品牌掐著手指頭就可以算出來。尤其是在有著國民經濟發動機之稱的裝備制造業上,已經成為"制造大國"的中國遠非"制造強國"。
專家們分析認為,我國制造業具有相當雄厚的基礎,但計劃經濟的條塊分割造成了裝備制造業品牌的缺乏。在解決怎么適應市場競爭、怎么使產品不斷升級換代的問題上,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有所滯后。由此造成了很多企業雖有相當的規模,也有加工能力,但產品不被市場認同,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國外發達國家紛紛搶占其技術制高點,取得品牌效應后又加速搶占其市場份額。目前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把中國作為全球戰略的一個重點,而且在華經營重點從貿易和技術轉讓變成建立生產基地,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和品牌輸出,為的是占領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據專家分析,發達國家將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對中國的定位無一不是廉價的組裝車間和銷售大賣場。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范圍內的產
業轉移做了如下分工:高技術部件制造部分在國內,一般零部件和組裝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最終產品從這些國家出口到世界各地。長此以往,中國將陷入"加工廠"的尷尬境地。
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俞曉松非常堅定地說:裝備制造業需要品牌。他說,品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象征,其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一臺機床的價格可能是2萬元,也可能是20萬元和200萬元,品牌競爭現已給我國90%以上的裝備制造業產品形成了壓力。應該說,從現在開始的5年至10年內,是中國制造業樹立自己的世界級品牌的絕佳機會。
品牌戰略管理專家梁中國說,我國能源消耗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很大,而GDP才占世界的3%,說明我們的產品附加值低,干的是笨活,掙的是勞動力價值,不是技術價值,更不是品牌價值。
品牌營銷專家鄭新安認為,我國制造業企業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要走出制造業不需要品牌的誤區。有人說生產消費品企業的產品面向終端,企業品牌意識較強;而制造業是中間商企業,面對的是上、下游企業,大部分屬于來料加工,不需要做品牌,這是錯誤的。其實企業生存靠兩條,一是質量,二是價格。當這種中間商越來越多的時候,制造工廠之間的競爭加劇,就會有企業不斷地被淘汰。而且即使活下來的企業也做不大,因為他們永遠在替別人"養孩子"。因此要"養自己的孩子"企業才能長大,這就是造品牌。
國家統計局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10%以上,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名;到2020年,經濟總量有望超過日本列為世界第二位。據此預測,如果我國的GDP占世界總量超過10%,相應的世界級品牌也應該向10%靠近。也就是說,中國的名牌之路還有很艱難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