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美,一名典型的80后,習慣用IC卡搭公汽、習慣逛網店享受網絡購物的樂趣、習慣刷信用卡消費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東西、習慣通過網上銀行轉賬逃避銀行柜臺前漫長的等待......
仿佛一夜之間,從電話銀行到網店購物,我們的生活正在變得越發簡單;從銀行卡ATM轉賬,到境外刷卡消費,我們的生活開始與國際接軌。我們可以驚嘆是網絡帶給世界的巨大變革,也可以慶幸中國經濟不斷開放帶來了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而我們卻很少想起有一整套基礎設施和管理架構在其中發揮作用,這就是支付體系。
或許,我們并不關心支付體系是社會資金運行的大動脈,也不清楚它是經濟金融穩定運行的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顯得遙遠的形容。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排隊購買油糧肉與我們漸行漸遠,而排隊繳納水電氣卻與我們逐步走近,我們驚喜的發現銀行為我們實現了定期自動扣繳;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卻發現搭公交、坐地鐵所需的零錢成為我們的煩惱之時,我們幸運的邂逅了交通IC卡。支付體系以一種無聲的方式不斷的向我們提醒著它的存在。
有經濟活動即有資金運動,有資金運動即需要支付體系的支撐。支付體系的安全和效率決定資金運動的安全和效率,無形的支付體系卻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事實上,我國古代的先賢們正是世界支付體系創新的先驅,北宋時的“交子”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支付工具。我們雖然無法回到曾經的歲月,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想象,當薄薄的銀票代替沉重而體型巨大的黃金、白銀時,對商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當中華民族經歷漫長的風雨,新中國建立起來以后,中國人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精神,構建著適應時代潮流的支付清算體系,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支付體系基本形成,為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滿足了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
不能不說2005年的夏天。這一年的6月,全國統一的大額支付系統的建成運行,實現了我國異地跨行支付清算的跨越式發展和歷史性飛躍。什么叫“歷史性飛躍”,那就是跨行大額資金轉賬時間從原來的3-10天縮短到1分鐘之內,這不僅意味著支付實現了“即時”,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傳導和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具備了堅實基礎。從這時起,中國支付,也有了自己的“中國速度”,中國支付體系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自此開啟。
一年后,有了“速度”的中國支付體系又迎來了“廣度”。2006年,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建成運行。從此以后,公用事業類收費、工資福利費用、各類財政性支付、涉農補貼資金的發放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系統批量實現,銀行間的跨行清算和業務創新平臺也由此搭建。此后,支付體系實現了“一年一跨越”:2007年,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建成運行,實現支票全國通用,便利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異地支付活動;2008年,全國統一的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建成運行,支持美元等八個幣種的清算服務;2009年,全國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建成運行,我國商業票據業務進入了電子化時代,降低了票據操作和交易成本,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促進利率市場化,推進全國統一票據市場的形成搭建了重要平臺;2010年,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建成運行,為商業銀行網上支付業務的跨行清算及業務創新提供了公共平臺,有效支持并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各支付清算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112.63億筆,金額達1208.06萬億元,是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倍。
伴隨受理環境不斷改善和市場秩序逐步規范,銀行卡已成為居民個人使用最為廣泛的支付工具,銀行卡持卡消費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達到35%左右。公務卡的推廣應用,不僅便利了公務出差的費用結算,也有利于提高財務透明度,推進源頭防治腐敗。網上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服務發展迅猛,適應了不同人群、不同階層的支付服務需求。與此同時,票據電子化穩步推進,為票據業務的推廣、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2001年到2009年,我國流通中現金與GDP的比值從14.8%持續下降至11.4%;2009年度,現金支付量與非現金支付量之比不到1%,我國已進入非現金支付時代。
非現金支付工具尤其是電子支付方式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專門從事電子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有效彌補了銀行柜臺網點不足問題,大大緩解了到銀行網點辦業務的排隊問題。為強化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監督管理,保障客戶資金安全,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央行在全面客觀地分析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發展趨勢,積極引導非金融機構按照安全、效率、誠信和公平競爭的原則規范從事支付業務的基礎上,確立了“結合國情、促進創新、市場主導、規范發展”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監管工作思路,并于2010年發布了《非金融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