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海南省海口市菜籃子的報道,是從11月29日,一次與菜農的交談開始。
在海口的蒼東村,記者連續走訪了七八戶菜農,看著綠油油的青菜,菜農卻滿是憂愁。“菜長得越靚,越不好賣。”“地租貴、農藥貴、肥料貴,種菜不賺錢了。”無論在菜地里的哪戶采訪,這是記者聽到的最多的話。
采訪的時候,正好遇到菜農寧愿把綠油油的上海青拔掉,也不愿意拿到市場上賣,因為價格低得連采摘蔬菜的工錢都不夠。后來,其他菜農告訴我,最近批發價低,菜賣不出去就丟掉或者喂豬是經常的事情。
在隨后的幾天里,記者凌晨實錄菜農的真實生活、凌晨探訪了蔬菜批發地、走訪農業部門、采訪農業專家,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用許多個“想不到”來形容。
第一個“想不到”的是,菜農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艱辛。此次采訪前,記者并不知道,原來我們平時吃的大部分葉菜,都是外來的農民工租地種的,他們一般凌晨零點就起來摘菜,凌晨三四點就運往市場批發。如果不是凌晨四點探訪蔬菜批發地,記者真不知道夜里的海口竟然是如此的寒冷!菜農們不僅忍耐著寒冷,早早起床采摘、裝車、運輸、賣菜,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災害來的時候,損失的是菜農,菜價下來了,受傷的還是菜農!
第二個“想不到”的是,海口供應本地的蔬菜從種植到銷售,不成規模并且設施缺乏。長期以來,媒體采訪農業部門,海口的菜價為何一變天就貴,得到的回答總少不了受災害天氣的影響。可是,有關專家明言,發展設施農業,完全可以減少高溫暴雨對海口蔬菜的影響,保證產量。這么多年過去了,海口為何還是抱著老問題,是資金缺乏,還是相關部門不作為?
不只是種植環節,在銷售環節,問題同樣存在,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海南的省會城市海口,竟然連一個蔬菜批發的市場都沒有,所謂的蔬菜批發地就是馬路上。難怪菜農都說,菜賣不出去到天亮了,不僅擔心被城管抓,騎著三輪車還要擔心被交警抓。
第三個“想不到”是,商販和中間商并沒有賺大頭。菜價一漲,很多人普遍認為是商販賺了,矛頭甚至指向了中間商。可是海口的農貿市場大部分不是由政府投入建設,而是私人投資建設的。商販要支出的攤位費、塑料袋費等等,幾乎占了收入的一半。由于每天同樣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很多商販已沒有時間和精力直接從菜農手中批發菜,而是選擇了中間商。采訪中,記者遇到了從長流的菜地拉菜來坡博市場賣的中間商,他們一般下午五六點就去長流的菜地里和菜農要菜,凌晨兩三點拉來賣,中間商也反問我,一家人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賺個100塊多過分嗎?現在請個零工一天也差不多這價錢吧!
其實,一路采訪下來,想不到的還不止這些。透過海口菜籃子的背后,記者深深感覺到,蔬菜的中間、終端環節并不是根本問題所在。如果僅僅針對蔬菜的中間、終端環節做減法文章,而不在起點環節做加法文章,或許短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蒼東村的菜農告訴記者,如果明年租地合同到期后,租金再上漲,種菜不賺錢了,他們就不會當菜農了。采訪中,記者也了解,海口郊區“菜園子”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菜農轉變為市民,其實就是蔬菜價格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
國務院強調,“菜籃子”實行市長負責制。其實,海口要作為的,或許應當是把城市的蔬菜生產基地擴展到周邊廣大地區,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蔬菜基地。特別是要大力引導資本投資“菜籃子”工程,改善蔬菜流通設施的條件,形成產銷一體化的“菜籃子”產業鏈。這方面,海口還有很大作為的空間。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