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轉專業成風專家稱風險大勿跟風
新學期伊始,不少高校正在展開“轉專業”的工作,這讓那些因高考填報志愿不慎而“入錯行”的學生們興奮不已:“總算可以再投一次胎了。”
然而,這里面究竟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根據“就業市場行情”劃分的專業“三六九等”“冷熱不均”有多少不是錯覺呢?“轉專業”又有哪些代價?作為入學不久的學生,轉還是不轉,這是一個問題。
“轉專業”正蔚然成風
“高中時,我覺得錄取分數越高專業就越好,帶著這種簡單的邏輯,我填報了新疆大學的金融專業。可是進來之后,發現自己更喜歡物理專業。”高中成績一直很好的小魏正打算從金融系轉到物理系去。
據小魏說,他身邊很多同學都有轉專業的想法。“現在轉專業又不交錢,只要成績排在前面,達到硬性規定,都是有可能的。”他和其他同學一樣戲稱“這是一次再投胎的機會”。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湖北武漢幾所大學校園里。在武漢一所高校內,各學院的老師正為2007級本科學生轉專業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由于學校規定每個專業的轉入和轉出均不得超過本專業人數的10%。因此無論熱門專業還是冷門專業都面臨不少煩惱。
有的學院90多個學生就有30多個要求轉走,而有的學院則有300多人申請轉入。老師們撓破頭皮既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愿望,又得竭力維護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平衡和發展。
據悉,該校2007年就有500人成功轉專業。而實際申請轉專業的人數則是這個數目的兩倍多。專業之間的學生流向呈現從“冷門”到“熱門”的大潮流,而從“熱門”到“冷門”則少之又少。教育專家稱這種趨勢是對當前社會浮躁風氣的典型呼應。
“每年轉專業的人數都在增加。有些學生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更多的學生就有跟風之嫌。基本上呈現從文史哲到外語、經濟、法學,從醫學、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到信息、計算機等應用性學科的趨勢。這樣的風氣既增加了學校管理的難度,更反映出學生對學業規劃不清,對自己和專業認識不足。”武漢大學一位多年從事學生思想工作的老師說。
記者調查發現,高校里專業之間的“冷熱不均”成為轉專業的主要原因。
山東煙臺大學2003級學生黃梅在入學后的第二年從市場營銷專業轉入了國際貿易專業。她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樣,國際貿易專業“熱門”,而且肯定好找工作。但是去年畢業的她到目前已經換了5次工作了。從濟南轉戰成都然后又到烏魯木齊,“總覺得沒有著落。”黃梅說。
黃梅說,稍微對口的招聘單位要么說目前業務人員已經飽和,暫不要這個專業的人,要么說單位還沒有開展相關業務,也不要這個專業的人。而她原來學習營銷的同學,雖然現在做起點較低的業務員,但是工作穩定,又有挑戰性,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與此同時,有些高校根據社會熱點,用“換湯不換藥”的方式制造“熱門”專業。例如某礦業大學以前開設的“采礦和冶金”,報考者寥寥無幾。當這個專業更名為“地球資源與環境”后,頓成“熱門”,學生趨之若鶩。然而,在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上卻絲毫未變。
從“冷”到“熱”的趨勢究竟有多少合理成分呢?廣州工業大學英語系主任彭貴菊認為,“冷門”“熱門”都是相對而言的,這種劃分很多都是社會輿論和坊間傳言造成的假相。這不僅導致學生選擇的盲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興趣取向。所以,只有撥開遮蔽在各種專業之上的“冷熱”迷霧,才能得出理性的結果:轉還是不轉,轉向什么。
高校里像黃梅這樣為轉專業付出現實代價的學生不在少數。2007年從化學系轉入生物科學系的新疆農業大學學生艾合買提江則后悔自己轉專業之舉。
雖然化學和生物有交叉的領域,但是由于比同學少學了一年左右專業知識,跟進課程相當吃力,自尊心強的艾合買提江感覺和身邊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原來憑借優秀成績得以轉專業的他,現在卻成了老師要特殊照顧的后進學生。“現在又不能再轉回去,即便回去又跟不上原來的課程,白白耽誤了寶貴時間。”他說。
實際上,轉專業要承擔的風險還不止這些。烏魯木齊市熙康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高明學分析說,對于轉專業,學生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看不到本專業好的一面,又對新專業充滿美好幻想。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將轉專業作為“避風港”。最后美好幻想破滅,或者“避風不遂”又面臨新問題,便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心理危機。
所以,打算轉專業之前,不僅先要認清自己的思維特點、特長愛好等是否適合所轉專業,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所轉專業的研究方向,在社會上的主要業務、師資力量水平、課程設計等等,不要跟風從眾,更不要被專業的“外表”迷惑。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