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愛丁堡大學學生看中國
“東亞現代歷史”是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專業本科一年級的必修課,每周一次大課,一次討論課,作為助教,我負責討論課。
第一堂課我讓學生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上標注城市,英國小伙子Ben就把上海放到了雞屁股上。
他們沒有讀過中國作家的作品。我們視作經典的中國電影他們一無所知,但是,提到“成龍”,學生們一個個都喜笑顏開。“我們很喜歡他!”“我覺得他很逗!”
“那你們看過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嗎?”學生們有點困惑,我說:“比如張藝謀,你們看過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嗎?他是導演。”Rishi上網查了下,說:“他是拍《十面埋伏》的導演!”突然學生們的眼睛亮了起來。對于他們來說,今天的中國電影依然是和功夫畫等號的。
但是遙遠與陌生擋不住學生對中國的思索。
“中國是一個多樣性的國家嗎?”學生們都點頭同意,有的說中國有很豐富的食物,有的說中國有很多民族,但是,Kathy不認同。這個從小移民到美國的華裔女孩說:“中國確實是一個多樣性的國家,那么多的民族、方言、不同的食物,但是如果跳出國家的局限,我覺得中國算不上一個多樣性的國家。我在美國長大的,美國被稱為‘大熔爐’,從小到大我就讀的學校、班級,還有家里的朋友,都是從不同國家來的。我到中國旅游的時候感覺外國人不是太多。”
我們在討論清朝的衰落時,幾位同學提到時期中國的落后,美國來的Olivia反駁道:“我們只是在用西方的眼光來評判中國,把我們的標準強加給中國,我們有什么資格去鑒定其他國家,更不用說去改變它們呢?”
當最后一課我們討論中國的腐敗問題時,西班牙姑娘Claudia說:“我想問題并不僅僅是把誰撤下來,更重要的是根據什么決定由誰來頂替空出來的位置呢?這個替換的過程本身是否暗箱操作呢?”
班里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膚色,對中國抱著很少的了解,揣著很深的渴望,問不完的問題夾帶著不少質疑與辯論,對我來說每一次課都是如履薄冰。
(責編:顧垠)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或向《留學日記》聯系投稿,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