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拉杰德·肯尼迪在乘坐敞篷車駛過得克薩斯州拉達斯市的迪利廣場時,遭到槍擊身亡。如今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對于誰是真兇,世人仍未達成共識。
美聯社最新公布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僅有24%的美國人認為當局捕獲的槍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獨自作案,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超過半數的美國人相信制造肯尼迪遇刺案的“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迄今為止,肯尼迪遇刺仍舊是美國歷史上被人們談論最多、猜測最多的時刻,并且由此產生了許多關于此案的陰謀論猜想。
1.“黑幫說”
主角:黑手黨教父卡洛斯·馬爾塞羅
動機:復仇
大猜想: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馬爾塞羅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黑幫首領,其勢力范圍囊括了從達拉斯市到新奧爾良市的大片土地。他雇傭了大批外籍流民,例如來自意大利的戰爭孤兒,將其訓練為職業殺手從事眾多骯臟交易。
通過構建一張復雜的地下網絡,馬爾塞羅暗地里還進行人口走私的買賣,并從中選出“良種”豢養起來,對他們進行“打靶射擊”訓練。肯尼迪遇刺前不久,馬爾塞羅正面臨審判,可能會被驅逐出境。于是,馬爾塞羅想要“做掉”肯尼迪這位與黑幫“結盟”卻未伸出援手的總統來進行復仇。
1985年12月15日,正在獄中服刑的馬爾塞羅告訴一名獄友,稱他才是策劃實施肯尼迪遇刺案的幕后真兇,“是的,是我殺了他,我很高興我這么做了,遺憾的是我沒能親自動手”。
2.“中情局說”
主角: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內部的極右勢力
動機:奪權、自保、阻止肯尼迪政府與古巴和蘇聯講和
大猜想:美國法醫歷史學家帕特里克·諾蘭“非常確信”,中情局內部的極右暴徒有“方法、動機和時機來策劃暗殺肯尼迪”,他們從黑幫或者外國情報機構雇傭了職業殺手來實施暗殺計劃。
諾蘭稱,根據有關此案的物理、影像和醫學證據,一共存在3名槍手。案發時,這三人藏匿在迪利廣場周圍:一人躲在教科書倉庫大樓里,一人在廣場附近的山丘上,還有一人則在教科書倉庫大樓對面的建筑物里。
“物理證據顯示,槍手絕對不止一人。”諾蘭說,他還親自采訪了幾名宣稱案發時在上述三個地點看到可疑人物的目擊者。“總有人知道真相——是中情局的暴徒殺害了肯尼迪——但兇手拒絕承認。‘我們可不想讓敵人知道有時候我們跟他們一樣邪惡,’這是他們的心聲。”
3.“副總統說”
主角:時任副總統林登·約翰遜
動機:奪權、自保
大猜想:遇害前不久,肯尼迪向其幕僚暗示,在即將開始的連任競選中,他決定把陷入兩起腐敗丑聞的約翰遜踢出局。于是,在自保和登上總統寶座的強烈欲望的驅使下,約翰遜痛下殺手。
據悉,肯尼迪到訪達拉斯、乘坐敞篷車穿過迪利廣場等,都是約翰遜一手促成并堅持的。而且,開槍殺死肯尼迪的不是美國當局捕獲的奧斯瓦爾德,而是臭名昭著的職業殺手馬爾科姆·華萊士。而華萊士恰恰是約翰遜的“長期合作伙伴”。
瑪德琳·鄧肯·布朗做了約翰遜20年的情婦。她在一本回憶錄中寫道:“肯尼迪遇刺前晚,約翰遜告訴我,‘過了明天,那些肯尼迪家族的混蛋就沒法再羞辱我了。’”肯尼迪死后,約翰遜成為美國第36任總統。
4.“父害子說”
主角: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
動機:無心之失釀成悲劇
大猜想:“約瑟夫必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被殺害,”美國前刑事辯護律師馬克·肖在《毒藥家長》(Poison Patriarch)一書中寫道,“但是,他的傲慢和自大卻讓兒子付出了生命的巨大代價。”
約瑟夫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依靠不甚光彩的金融投資和販酒買賣發家致富,并利用黑幫人脈為兒子的總統競選活動提供資金。此后,他還促使肯尼迪任命自己的弟弟、被黑幫視為眼中釘的鮑比為司法部長。
“任命過后,肯尼迪總統的厄運也被注定了。”肖認為,“事實上,自與黑幫達成協議之日起,約瑟夫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對于肯尼迪的悲慘結局,他負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5.“白宮特工說”
主角:喬治·希基
動機:意外
大猜想:
在刺客開槍后,總統專車后車上的白宮特勤處特工喬治·希基砸搜尋殺手時失去平衡,意外扣動扳機,一下擊中肯尼迪的后腦勺,而特勤處事后掩蓋了這致命的一槍。
6.“胡佛說”
主角: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之父埃德加·胡佛
動機:爭權
大猜想:胡佛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任職時間長達48年。作為一個叱咤風云近半個世紀的傳奇人物,其權勢有時令美國總統也望塵莫及。
由于感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制約、才能無法施展,胡佛對肯尼迪家族感到不滿,他經常抱怨肯尼迪家族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而他和副總統約翰遜又是老朋友,所以幫助好友“上位”不失為一個一石二鳥的好主意。
據稱,胡佛在肯尼迪遇刺案中可能扮演了知情者或者策劃者的角色:他知曉暗殺計劃但選擇視而不見,或者直接參與策劃行動。
7.“克格勃說”
主角:蘇聯
動機:報仇
大猜想: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危機持續約13天后,以雙方妥協而告終。
蘇聯自覺在此次危機中受到莫大侮辱,于是,該國情報機構克格勃制定計劃,派出奧斯瓦爾德刺殺美國總統。據稱,早在1959年,奧斯瓦爾德就被克格勃收歸麾下。
8.“以色列說”
主角:以色列
動機:除去核武項目攔路石
大猜想:對于美國盟友以色列制造核武器一事,肯尼迪一直持反對態度。以方認為,是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在背后搗鬼,“這位反對猶太人的父親左右著兒子的決定”。
而美國時任副總統約翰遜則承諾一旦他當上總統,就會修改關于以色列核項目的美方政策。于是,在以色列的協助下,約翰遜得償所愿。
9、“流亡者說”
主角:古巴流亡人士
動機:宣泄不滿
大猜想:1961年4月17日,在美國中情局的協助下,流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向卡斯特羅政府發起一次入侵,但以失敗告終。此次事件造成多名“自由斗士”喪生。
由此,古巴流亡者對肯尼迪政府產生心生不滿,怨其沒有在豬灣事件中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于是他們痛下殺手。
10.“外星人說”
主角:未知
動機:防止泄密
大猜想:肯尼迪曾專門致信中情局,要求查看有關“不明飛行物”(UFO)的機密文件。這位固執的總統可能泄露了航空項目機密信息,所以他的嘴巴必須被徹底封死。
(來源:中國日報網?信蓮?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