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愛德華?斯諾登將美國互聯網監控秘密項目“PRISM(棱鏡)”公諸于眾,揭露谷歌、臉譜、微軟等IT公司與該國情報機構合作,收集、監控世界各國的電子通信信息。“棱鏡”計劃曝光后,舉世嘩然。理性解讀“事件”,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洞察該計劃背后的動因,從中可以收到諸多啟示。
事件彰顯了美國政府對網絡霸權的追逐貪戀。在互聯網時代,國際政治已經從地域空間、外太空擴展到網絡空間,國家主權也從領土、領空擴展到“信息邊疆”。國家主權在信息網絡空間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內容就是國家在網絡空間行使管轄權,而美國的全球霸權已突破傳統國際政治領域,向網絡空間不斷拓展。通過控制因特網來控制世界已成為美國的主導戰略。2009年微軟公司奉命切斷古巴、敘利亞、伊朗、蘇丹和朝鮮五國的MSN服務事件即是美國網絡霸權的突出表現。隨著全球社交網絡的日臻成熟,美國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全球性社交網站掌控著網絡空間的話語權,這些社交網絡儼然成為美國政府推行所謂“政治民主化”的工具。在西亞北非政局動蕩中,美國顯然在Facebook和Twitter這兩大社交平臺大肆興風作浪,為其插手該地區內政鋪平道路。
始于2007年小布什時期的棱鏡項目,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由于世界主要技術公司的總部都在美國,美國政府可能接觸到世界的大部分數據,該項目的實質,是打著“反恐、安全”的旗號,利用技術上的優勢,在增強自身網絡安全的同時加強對它國信息與安全的控制,從而實現其網絡霸權圖謀。
事件反映了美國政府對網絡自由的自以為是。美《網絡空間國際戰略》指出,其宗旨是邀請其他國家和人民加入其共同創造繁榮、安全和開放的網絡世界,核心原則是:自由、隱私和信息流動自由。而美國政府一方面自己強調網絡自由、保護隱私,一邊卻利用情報機構進行全球監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雙重標準。
每個國家都在依據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國家能力做決策。我們對美國自家的事很少做道德評價,但美國卻一直喜歡將自己置于道德高地指責別人。“棱鏡”事件的曝光,讓全世界獲得了美國在此問題上雙重標準的證據。對于美國來說,不管是“硬實力”、“軟實力”,還是“巧實力”;不管是人權大棒、民主輸出,還是“網絡自由”,手段頻繁變換的后而,無非還是四個字:美國私利。
事件反襯了美國政府炒作他國網絡攻擊的矯飾偽行。近年來,美國部分媒體和研究機構開始反復炒作所謂“中國網絡威脅”,奧巴馬就所謂來自中國的網絡黑客行為向中國政府施壓,并稱網絡黑客行為無異于“直接竊取美國財產”。而斯諾登曝光的細節顯示,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從事針對中國個人和機構的網絡攻擊,而美國國安局全球范圍內的網絡攻擊行動超過6.1萬項,目標包括數百個中港兩地的個人以及機構,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國安局旗下的“定制入口行動辦公室”(TAO),過去近15年中一直從事侵入中國境內電腦和通訊系統的網絡攻擊,借此獲取有關中國的有價值情報。
“棱鏡”項目的曝光,使美國政府再難以像先前那樣“理直氣壯”施壓他國,也讓全世界了解到美國人的虛偽。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全球億萬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網絡產業,豎起嚴密防線,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來自網絡的威脅。比如通過聯合國這一主渠道,推動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聯網國際管理機制,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杜絕權力的濫用,讓世界各國的民眾在安全的環境下共享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