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一Av王,91亚洲精品无码,日韩人妻有码精品专区,911亚洲精选国产青草衣衣衣

鄭國光: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
[ 2008-03-10 16:03 ]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產生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媒體的訪問——

氣候變化有很大不確定性,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做出正確的判斷

記者: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為什么會舉世矚目?

鄭國光:IPCC評估報告反映了當前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認識水平,是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同時,它還是氣候變化外交談判的重要科學依據,對談判走向有重要影響。

第三次評估報告促進了《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第四次評估報告對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進程的影響不可低估。

記者:作為政府評審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您在評審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鄭國光:各國代表逐行審議報告,過程很艱難,爭議很激烈,往往在報告最后文本的措辭上爭執不下。

例如,在描述全球升溫對物種的可能影響時,第二工作組報告的“決策者摘要”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1.5℃—2.5℃,20%—30%的動植物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這種表述會給人以全球物種1/5以上會滅絕的印象。而實際上,目前所開展的研究僅涉及到全球數萬個物種中的幾百個物種,顯然這樣的描述缺乏科學依據。我國代表團提出修改建議,即限定為“所評估物種的20%—30%”,使得結論更為嚴謹,避免了對未來影響評估的主觀和不嚴謹的表述。

記者:但一些西方國家因此指責中國代表團是在淡化氣候變化對自然的影響,從而減輕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壓力。

鄭國光:看到這樣的言論,我們代表團很氣憤,很痛心。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氣候變化在科學上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未來100年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增暖1.1℃至6.4℃的預測,是由各國23個氣候系統模式、58次數值試驗得出來的結果。這些數學模式是否能準確反映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其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畢竟,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相當復雜。要以科學研究結論和客觀觀測事實為依據,以科學的態度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發出的堅定、負責任的聲音。

因全球氣候變暖,瑞士的一個冰川正在漸漸消融。資料照片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預報預測難度加大

記者: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鄭國光:中國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自然生態環境變差,糧食安全壓力增大,海平面持續上升,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記者:您提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這對氣象部門的預報預測及防災減災尤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鄭國光:確實是,預報預測的難度更大了。例如,今年我國遭遇了罕見的暖冬,該下雪的時候不下,不該下雪的時候卻一下子把幾個冬天的雨雪都下了。本屆亞冬會在吉林長春舉辦,以往應該是冰天雪地的長春卻一直沒下大雪。然而,3月2日至5日,東北遭遇暴風雪襲擊,積雪高度超過1米,100多萬人受到影響。降雪量達10毫米以上就是暴風雪,這場罕見的暴風雪降雪量卻達到50—70毫米。這給氣象部門提出一個新的要求:對降雪量量級的區分還要細化。如同臺風的分級一樣,原來最高只有12級以上,隨著強臺風的增加,現在臺風量級最高達到17級。

記者:在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預測方面,氣象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

鄭國光:我們正在進行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要建立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的現代氣象業務。同時,利用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現代化手段密切監視天氣氣候變化,發展中國自主創新的數值預報模式等等。這些對提高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準確率將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氣候變暖會加重災害對我國的影響;要讓適應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記者: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鄭國光: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生命期長達50—200年。即使人類從現在開始不排放,由于氣候的“慣性”,全球氣候仍然是要變暖的,全球地表氣溫在未來100年持續升高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因此,對我國來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威脅是當務之急,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來減緩氣候變化更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要讓適應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地降低氣候變化的風險,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把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作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氣候變化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要分輕重緩急,有序應對。

全球氣候變暖對東亞地區影響最大的領域是自然災害、農業、水資源、疾病等。我國自然災害頻繁,全球氣候變暖會加重災害的影響。應當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增強防災減災、農業生產、水資源保障、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記者: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怎樣去適應氣候變化?

鄭國光:中國很多地區還是靠天吃飯,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氣溫每升高1℃,蒸發量增加6%—10%,土壤失墑現象嚴重,對農作物的生產將產生影響。由于局部干旱高溫危害加重,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加大。氣溫升高將導致農作物病蟲害增多,增加農業成本。據我國科學家預測,未來中國農業生產除了灌溉冬小麥外,水稻、春小麥、棉花等作物都會由于氣候變暖而面臨減產的危險。

各地需要采取的適應措施主要包括: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強化優勢農產品的規?;?、區域化布局,強化高產、穩產的集約化農業技術;選育抗逆農作物品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有潛力。減排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也需要全社會努力

記者: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我們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

鄭國光: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為減緩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國家制定了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實施了植樹造林、計劃生育等一系列有利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和行動,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即將頒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等等。

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有一定的潛力。首先,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較低,還要繼續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次,目前我國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例還不高,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第三,人們“保護氣候”的意識不是很強,要倡導綠色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控制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來源:《人民日報》 (2007-04-27 第05版) 作者:劉毅)


 

   今日選萃
 
| 關于中國日報網站 | 關于環球在線 | 發布廣告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工作機會 |
版權保護:本網站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站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