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駐中山記者劉紅輝
惠州:
傳統領域錢“少”得慌,投資領域錢“燒”得慌
企業資金缺口率上升6個百分點
“不見星星,也不見月亮”,這句話常被惠州人用來形容當地中小企業的規模特點,即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名牌產品少、科技含量低等。特別是今年,在央行不斷收緊銀根的形勢下,大批中小企業開始面臨“錢荒”,而多數企業更是貸款無門,正備受煎熬。
銀行申請貸款越來越難民間信貸月利率飆上兩位數
根據惠州市中小企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市中小企業有4萬多家,其中民營企業3.95萬戶,占據了90%以上;而今年1到6月,該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31億元,增長13.6%,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36%。誠然,無論是從銷售情況還是盈利能力來看,今年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并不比往年差,但這一情況卻增加了部分企業主對未來資金短缺的恐懼感:今年上半年,惠州市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累放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0.29億元,減幅達21.47%;企業資金缺口率達27.3%,同比上升了6.0個百分點。
“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從銀行申請貸款就變得越來越難了,而民間信貸現在的月利率都已經達到了兩位數,借了肯定還不起,讓人感覺進退兩難。”惠州一家制作家居和辦公工藝用品的企業負責人楊先生受資金鏈緊張的困擾已經有好幾個月時間了,他說,自央行連續5次上調準備金率后,基本上惠州所有的中小型銀行可貸資金都緊張了起來,就在今年5月下旬,中短期限的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曾一度達到5%以上的高位。
同時,由于多數中小企業的行業利潤相對較低,通過民間借貸來維持生產和發展就顯得十分不劃算。楊先生告訴記者,如今惠州的民間借貸月利率已經達到了10%至20%,即使借了錢維持生產,以現有的利潤空間也是還不起的,因此,他寧愿減少生產,能勉強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就行。
投資領域“不差錢”地產借民間資金已逾幾十億
不過,在看似“錢流”緊張的背后,市場卻呈現出冷熱兩重天。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就在有的小企業不得不縮減規模時,一些大企業卻似乎“不差錢”,繼續買樓買地搞開發,特別是在制造類、商貿類、傳統類工業行業整體“缺錢”時,惠州市投資類領域的資金卻相對充裕。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惠州中心支行(簡稱“惠州中支”)對今年上半年惠州金融運行情況分析顯示,截至6月底,惠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333.8億元,同比增加27.1億元,而且增速位列珠三角第一。尤其是分行業看,人民幣信貸主要投向了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電氣水的生產和供應,其中,用于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額達到了42.7億元,占據了信貸投放總量的40.68%。
與此同時,除了金融機構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外,據惠州中支民間融資監測估算,惠州房地產行業所借民間資金也已逾幾十億,而作為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的地區之一,一旦房地產市場受“限購令”影響其拐點真正來臨,惠州目前的房地產價格將難以支撐其民間融資的高息壓力,垮塌的風險較大。
由此,以上這種現象也凸顯出當前惠州市場上資金流動的結構性矛盾,具體而言就是有的行業因融資鏈緊張不得不縮減規模關門停業,有的行業卻因資金扎堆帶來產品價格畸高,泡沫化現象嚴重。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