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日報網記者美國奧蘭多專稿)在中國WAPI申請國際標準受挫一年后,在無線局域網領域一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再次沖擊中國的“國際標準”之夢。在3月13日美國佛羅里達奧蘭多舉行的IEEE802大會上,來自中國的高科技公司――北京新岸線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受大會邀請作了關于“超高速寬帶無線局域網解決方案”的提報,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在包括局域網、無線局域網、城域網在內的多個領域擁有權威地位。目前為國人廣泛應用的WiFi無線上網標準就是由該委員會認定的。
搶占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和發言權是國家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已被列入2007年國家招標研發的信息產業國家重大專項的一部分。
2003年5月起中國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WAPI曾經屢次沖刺國際標準,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但最終,WAPI的國際標準之路以“中國政府無限期推遲實施WAPI標準的時間”而被迫告一段落。
此次在中國多名工程院院士的推動下,已在全球申請五項核心專利的新岸線公司向IEEE提出申請全球標準的申請。
·重大技術突破
新岸線公司是由一批海外歸來的科研人員組成高科技公司。該公司提出的超高速無線局域網解決方案比目前人們熟知的WiFi標準傳輸帶寬更高、功能更強。目前WiFi理論上的最高速率雖然可達到54兆/秒,但由于容易受到實際使用環境的干擾,無線上網的實際速率與理論值有較大差距,難以很好滿足實時傳輸視頻,尤其是未來高清電視的要求。針對此問題,新岸線公司耗時3年,提出了針對WiFi
802.11a/g的改進方案,在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數據傳輸數率提高一倍。普通工作條件下,802.11a/g的實際數據傳輸速率只有12兆/秒到18兆/秒,而中國提出的這項方案的數據傳輸速率能達到24到36
兆/秒,能夠滿足通過無線網絡實現高清電視實時傳輸的要求。
第二,技術升級簡便。只要采用支持新技術無線局域網芯片,無線網絡設備生產廠商無須改變其產品的任何設計及生產過程,不用做任何新的投入,即可達到技術升級的要求。
第三,這項方案與現有的802.11a/g網絡可以兼容,能夠與已有的802.11a/g站點進行正常通信,不會對正常上網產生任何影響。
·“叫板”未來國際標準
據新岸線公司介紹,此方案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正在研發中的802.11n。雖然802.11n標準尚未定型,但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內,為了搶占市場,英特爾和Marvell公司等各主要廠商紛紛推出符合該標準的商用芯片。但是,實際應用中卻發現不同廠商產品間存在操作兼容問題。因此,原定在2007年夏天推出的標準推遲到了2008年10月。
雖然802.11n的理論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8兆/秒,但中國的方案的優勢仍十分明顯:在實際環境中,新岸線方案實現的實際傳輸速率要明顯高于802.11n,最高可達到該標準的兩倍。同時,新岸線方案兼容性明顯好于802.11n,不需要對基站進行大規模改造,工程建設簡單、經濟,便于投入產業應用。
·國內外廣泛關注
IEEE標準委員會主席史迪夫·米爾斯(Steve Mills)和802標準主席鮑爾·尼克里奇(Paul Nikolich
)非常重視這個來自中國的方案。大會期間,他們親自與中方代表會面,希望中方充滿信心,保持耐心,推動這一技術最終成為新的國際標準。
負責無線局域網標準的IEEE高官TK
Tan表示,希望中方代表將此方案帶到5月份在蒙特利爾舉行的中期會議上進一步討論,爭取成立專門的工作組,將方案納入正式的標準申請程序。
英特爾、微軟等大公司表示對此方案很感興趣。英特爾網絡安全架構師杰西·沃克(Jessie
Walker)表示,他們愿意與新岸線一道共同推動中國的這項技術走向國際。雙方已初步達成意向,將成立一個專門小組,從英特爾內部挑選這方面的精英,協助這個方案更順利地申請國際標準。
此前,微軟(中國)公司首席技術執行官李志霄博士也表示,微軟總公司高層非常看好這項技術,近期將與新岸線就具體合作方式進行討論。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在接受中國日報網站采訪時表示:“新岸線的超高速無線局域網解決方案在技術上較為先進,傳輸速率高、移動性好、功能更完善。作為中國人自己的專利,我們支持并鼓勵他們去爭取成為國際標準。”鄔院長同時指出,申請國際標準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將會面臨國外利益團體的激烈競爭。
“信產部將在開放的環境下積極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信產部科技司副司長張新生在接受中國日報網電話采訪時說。
2006年全球無線局域網市場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市場總價值可達50億美元,預計今后幾年無線局域網市場規模仍將保持40%左右的增長速度。而IDC發布的報告稱,到2009年,無線局域網芯片的銷售量將達到4.87億個,銷售收入將達到30億美元。如果中國這項超高速局域網的創新技術成為國際標準,將被全球各大公司廣泛采用,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孫曉慧,李花玉)